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
栏目:东北抗联 发布时间:2020-08-06 浏览量:

在黑龙江省东部边陲的东宁县境内,有一片饱经战争炮火洗礼的土地。在那里,触目惊心的军事堡垒残骸漫山遍野,神秘莫测的地下要塞遗址隐藏在山坳深处,还有那荒草丛中掩埋着无数中国劳工的坟冢……

 

这就是曾喧嚣一时的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是伪满国境14处要塞群中唯一以进攻目的为主构筑庞大而坚固的永久性阵地群,被关东军认定为“一级阵地”,并自誉为“北满永久要塞”。在东部国境正面主攻战场是掩护主攻部队发起侵苏战争最前沿的火力支撑点和梯次进攻的策源地。 其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部,分布在中俄边境正面179公里(其中陆界80公里,水界99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东宁境辖的中俄边境线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陆路接壤,它是由东宁通往俄罗斯远东最大铁路编组站(乌苏里斯克)的重要通道。

 

东宁要塞范围南起大肚川的干河子沟,北至绥芬河接壤的十八盘山,东起三岔口镇麻达山,西至老黑山的炮弹沟,正面宽110公里,纵深50多公里,主要工事分布在距边境0.3-5公里[ 《东宁要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边境,东宁日本关东军主力仓皇逃窜,只留下少数日军在地下要塞里负隅顽抗,直到8月末,他们才走出地下工事,缴械投降,成为日本宣布投降后仍然负隅顽抗而最后一批成建制部队。至此,日军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彻底覆灭,东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终结地”。

 

一、庞大的军事要塞群

 

1933年1月10日,日本关东军在第八旅团长园部和一郎指挥下进占东宁。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三任司令官菱刈大将发布了“关作命第589号”《关东军关于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 《东北沦陷十四年》(关东军文集第49页,吉林省档案馆馆藏)。]。1935年秋,日本关东军第四任司令官南次郎乘飞机亲赴东宁视察。随后,日军便开始沿边境大量增兵,大规模修筑东宁国境一线军事要塞。

 

(一)出丸山要塞。

 

出丸山要塞依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北坡平缓,东南坡陡峭,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在面向前苏联边境一带的山高三分之二处,有4个“洞口”为隐藏的炮位。北坡有3个洞口与上面的碉堡贯通。地面西侧有3条160米长的并列战壕,与西北侧的长276米、宽6米、深3米的防坦克壕相互连通。西南角道北有1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通往山下的南山村和太阳升村。军用路沿南侧山崖边缘通往山下,修筑了与之平行的236米长的战壕1条。公路往东北延伸是当年修筑的一处狼狗圈,宽5米、长38米、高4米左右。地下甬道、房间保存基本完好无损,1998年末已清理出通道1163延长米,大小房间21处,共446平方米,有指挥所、兵室、发电室、弹药库、水池、炊事房、泵房等,分上、中、下3层,四通八达,并安装了照明设备。1999年6月18日,东宁要塞管理委员会在其中一个较大的房间内建立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陈列馆”在此展出日军遗留下来的罪证遗物400余件、照片216幅、资料22份。

 

(二)胜哄山要塞

 

胜哄山要塞位于勋山要塞东侧与勋山要塞隔沟相望,分东西两部分,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通往东胜哄山有一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东侧有6处碉堡遗址,北侧有3处碉堡遗址,南侧有一条南北向战壕。战壕以东20米处有一条长16米、宽8米的地面工事。战壕的北侧8米以外有一处20米长、8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以北6米有2处碉堡遗址。了望塔西180米处有一口15米深的竖井,竖井西80米以外有长40米、宽12米的棚盖式地下弹药库,其中弹药库与棚盖式通道相连通,一直延伸到西胜哄山阵地。西胜哄山现能进入的地下甬道只有40米,有一间长12米、宽4米的大房间,其它部位全部塌陷,无法观察实际情况。地面现存的碉堡遗址、炮台遗址多处,战壕绕山头一圈,约200米。东胜哄山要塞地下甬道房间有战地指挥所、监视所、包带所、发电室、航空无线电室、炊事房等。该要塞破坏十分严重,多数地段被炸毁,只有两个洞口能进入洞内。东西胜哄山没有堵塞的洞口甬道长1946延长米,房间总面积1007平方米。据资料显示,此要塞当为东宁地区最大的一个。

 

(三)朝日山要塞

 

朝日山要塞位于胜哄山的东北侧,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现只有一处竖井能进入要塞内100米,甬道顶部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但均已破坏。紧挨竖井地面以东有一条15米长、5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往北至东南有一条2米宽的战壕。竖井以西35米处有一处12米长、12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东南角13米处有一个10米直径的大碉堡。碉堡往西延伸一直到胜哄山有一条300米长的防坦克壕。碉堡东部2米有一个7米长、3米宽的小型地面工事和碉堡,全部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四)麻达山要塞

 

麻达山要塞位于绥芬河左岸庙沟村以北处,占地面积约67.5万平方米。当地老百姓因此洞结构复杂,进入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称之为“八卦洞”。其地面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要塞的所有洞口全部被炸毁堵死,只能从一个排风孔的竖井进入。竖井深16米,直径1.5米。竖井以南110米处有堵塞的洞口。竖井西侧140米有碉堡址一处,碉堡址以西是两处堵塞的洞口。竖井西北角340米处有重炮阵地一处。重炮阵地以北有3处碉堡,竖井东侧340米处有2处重炮阵地,重炮阵地东北220米有碉堡址2处。整个山脉的南部、西部有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坦克壕、棚盖隐蔽部等多处。永备水泥工事多数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该要塞地下甬道能进入的有3个水泥被覆的房间,20平方米的炊事房,三个炉灶,大房间有70平方米左右都是水泥被覆的。在主巷道墙设有安装暖气片用的凹槽。巷道全部用水泥被覆。主巷道南端已被堵死,究竟有多长,目前尚不知。据“东宁文史资料”记载:“该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长约10余里。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投降前,曾将几千名劳工骗入洞内,然后用砂石将洞一段段堵死。从此这些劳工就永久被埋葬在里面。”在下山沟口处,有一花岗岩石“忠节碑”,落款为“第三师团东宁支部”,还有一处自来水泵房遗址。

 

(五)三角山要塞

 

三角山要塞位于麻达山要塞西部的一座高山上,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边境沿线第一制高点。从三角山的中部至山顶峰,布满了各种工事,1—2米厚的水泥块随处可见,交通壕、防坦克壕在山腹上纵横交错。整个要塞工事从山的中部至顶峰约有一平方公里范围。工事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厚度达2-3米,可以抗御30mm以上大口径炮弹和一吨重的炸弹的轰击。山下有一条盘山道直达山顶,非常陡峭,吉普车需间歇向上行进。山的西北部100米处有一口水井至今还有水。在山的南坡中部有一个未挖完的山洞,宽约3米,高2.5米,深度有50米。三角山要塞现找到3个洞口,在山顶峰有一个洞口,洞口东侧100米处,有5个碉堡、1个重炮阵地,洞口以西190米处还有一个碉堡遗址、1个重炮阵地。交通壕、防坦克壕还清晰可见,其它工事全部被炸毁。

 

(六)郭亮要塞
415高地位于庙沟东山,山上有一个洞口已被利用,山上的碉堡、炮台有四五十处均被炸毁,至于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勘查。

 

在东宁要塞除了上述大的要塞外还有:北天山、南天山、大石砬子、鸟青山等要塞群。

 

二、军事指挥系统与兵力部署[ 《东宁县志》第161—163页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侵占东北继而实现进攻前苏联的目的,在中苏边境地带秘密地修筑军事要塞的同时,还不断向边境地带大量增派军事力量。据东宁县志记载,东宁、绥阳驻扎有四个师团、东宁前线防卫司令部和一个国境守备队。驻东宁地区的关东军不仅数量多,而且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坦克兵、装甲兵、通讯兵、航空兵、各种炮兵、工程兵、舟桥兵、汽车兵、卫生兵等。兵力部署主要分布在:

 

(一)三岔口前沿阵地的日本驻军
驻扎在该区域的是日军关东军第一国境守备队,即独立混成132旅团。其中,7703部队驻庙沟,是步、骑、炮兵混合部队,约2000人,部队长是大佐;777部队驻庙沟口;4906部队驻矿山村(原反修二)、高安村、三岔口,约1000余人,部队长是大佐,有坦克20余辆;5409部队驻东缸窑沟、东绥、泡子沿、佛爷沟(今胜利村),约1000人。

 

(二)东宁中部日本驻军
驻扎在该区域的是日本关东军第三师团,前线防卫司令部设在这里,驻马家大营,即万鹿沟。其中,谷地沟驻炮兵、工程兵,约500人;麦地沟驻步兵,约300人;穷棒子沟驻步兵,约300人;929部队驻东宁镇,部队长是大佐,步、炮兵1000多人;葫萝卜葳驻坦克部队,拥有坦克100辆,部队长是大佐,约1000人;川胜部队驻大城子南沟上屯,骑兵约500人;胜野部队驻大城子南沟下屯,炮兵约500人。

 

(三)大肚川一带日本驻军
驻扎该地带的是日本关东军第12师团,司令部设在新城子沟。2638部队驻大肚川村西,是汽车运输部队;2600和2601部队驻大肚川村北,步兵约1000人;499和763部队驻大肚川村南和村东,骑兵约1000人;369部队驻石门子村南,辖拌子房高地,步兵约500人;108部队驻石门子河东,辖母鹿山高地,步兵约500人;2643部队驻老城子沟、新城子沟一带,步兵约1000人;7773部队驻草帽顶子、胯子沟、四人班、马营等地;从佛爷沟到白刀子山,驻有日军两个混合联队,约1000余人。

 

(四)绥阳、绥芬河一带日本驻军
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驻防原绥阳县城。师直属机关,约300人。师团直属日本关东军第三军,有凤凰山电台和无线电中继所。师团下辖二个旅团,驻扎在绥芬河、绥西、二道岗子。

 

绥芬河旅团辖步、炮兵5个联队(团)、2个大队,约12,000人。绥芬河独立守备队,驻绥芬河市内,辖581.1高地,有步、炮兵约500人;299部队,驻天长山,辖719.1高地,有4门1尺多口径的大炮,约6000人;313部队驻万鹿沟岭西887.9和883.1高地,步、炮兵约1000人;868部队驻鸟青山641.7高地,步、炮兵约1000人;×××部队驻五花山647.1高地西坡,步兵500人;894部队,驻十八盘岭西,辖南天山、北天山,步、炮兵约2000人。

 

绥西旅团,辖9个联队,1个大队,约17,000人。其中:小林部队驻绥阳柞木台子,步兵3000人;青木部队驻柞木台子,炮兵约1500人;自动车部队驻柞木台子,约500人;6233部队驻柞木台子,步兵约1500人;琢田部队、岗岛部队、白银部队同驻绥阳北山,每个部队步兵1500人;凤早部队驻东大荒,工程兵约1500人;八里坪守卫仓库部队,步兵约1500人。
二道岗子旅团,下辖2个联队,2个大队,约10000人。其中:2633部队驻南天山河西,陆军仓库约300人;848部队驻二道岗子岭西,炮兵约2000人;343部队,驻二道岗子岭西,骑兵约500人;152部队,驻二道岗子岭上,运输兵,有汽车50辆,约500人;装甲部队驻二道岗子岭东,有坦克30辆,约500人;220部队,驻二道岗子岭西,卫生兵,有医务人员200人,士兵100人。

 

(五)老黑山一带日本驻军
1933年,日本占领东宁后,陆续在老黑山、南村、万宝湾等地设置日军守备队。1936年后,陆续增加日本驻军。西老黑山驻有121部队,步兵约500人,小煤矿附近驻炮兵、步兵约500人。黑营、山洞一带驻步兵约1000人。

 

(六)道河一带日本驻军
道河常驻守备队,分驻碱场沟(今和平)、通沟等地,约500人。

 

三、完备的军事与军用设施

 

(一)永备工事
据1945年《苏军远东战役资料汇编》第103页记载:“东宁筑垒主要工事有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战斗指观所111处,钢筋水泥掩蔽部100处,钢筋水泥顶盖和钢帽堡4处,火炮和迫击炮发射阵地79处”。[《苏军远东战役资料汇编》第103页记载 ]另据东宁要塞考查组证实,日军在构筑东宁要塞的同时,还在境内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暗堡、炮台,苏军对日作战时大部分被炸毁,已发现完好的有:在东宁镇西石门子有暗堡一处,约100平方米,三面有射击孔,后面有交通壕,内设值班、休息、指挥等房间。正前方500米处有两个明堡。绥阳柞木台子北山暗堡、老黑山和光明村暗堡、绥阳镇二道岗子暗堡、庙沟与东大川中间(三角山附近)明堡,神洞还有一个碉堡,均为钢筋水泥结构。考查组还发现了其它类型的碉堡10余处。

 

(二)军用仓库
侵华日军为了长期占领东北和准备进攻苏联,在东宁地区纵深处建立了庞大的后方基地。大肚川老城子沟村是火车中转站,运来的军用物资在这里集结,发往各军事要地。在车站附近的仓库就有上百个,仅装卸火车的劳工就有6000多人。据当时要日军仓库当劳工的贾满顺回忆:开始是到万鹿沟的军用仓库,即万鹿沟的马大营,后调到大肚川仓库,每天在仓库里装卸东西,主要是炮弹和武器等军用物资,2732部队是管弹药库,763部队是管汽油库,203部队是管粮食库,山下有个大榆树的地方是粮库。南边有机械仓库,存的都是制造枪炮等武器的原材料,每天进来的货车有100多辆,仓库里有1000多人,粮食库有上万人,整个大肚川仓库有劳工15000来人。

 

现能够查实的日军遗留下来的永备仓库和地下仓库有:大肚川军用仓库、赵风仁沟仓库、对头山仓库、老城子沟军用仓库、万鹿沟军用仓库、八里坪仓库共142个,和光村炮弹沟军用存货场一个,其中有军火库79个。

 


(三)兵工厂
日军在大肚川村西建立了一座兵工厂,能制造步枪、手枪、手榴弹、炮弹,有近千名工人。

 

(四)发电厂、给水站:
(1)发电厂:驻东宁日军于1940年在神洞建发电厂一座,装有2500千瓦的发电机组2台,1944年发电,主要供兵营及铁路各站、煤矿用电。

 

(2)供水站:日军在东宁设有6个供水站。其中:葫萝卜葳供水站供新城子沟、老城子沟兵营;泡子沿供水站供西缸窑132旅团;麻沟供水站供麻达山要塞;太阳升供水站供勋山要塞;矿山供水站供胜哄山要塞;绥阳供水站供柞木台子兵营。

 

(五)野战医院
日军在东宁区域内共建筑5处野战医院,即位于东宁镇南山下今橡胶厂所在地的“东宁第一陆军医院”(代号467部队);位于狼洞沟西南的东宁第二陆军医院(代号137部队);位于新城沟西,今水库附近东宁第三陆军医院(代号332部队);位于老黑山东北处的老黑山陆军医院(代号862部队);位于绥西以北绥西陆军医院。这五处医院,其中前三处陆军医院规模比较大。据日文书籍《满州第137部队志》(东宁第二陆军病院)(第三集)“东宁第二陆军病院配置图”和“东宁第二陆军病院平面图”记叙,全院共设有:内科、外科、和传染科、动物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手术室、炊事房、兵舍、娱乐室、被服仓库、危险药品库等,有大病室13个、小病室14个。根据此图(东宁要塞阵地群第119页图)和见证人回忆,其他两所医院与此同时建成。第一陆军医院和第三陆军医院的概要情形与第二陆军医院基本相同。

 

(六)、病马院
东宁区域内日军部队配备的马匹数量多,新城子沟的第12师团驻地、缸窑沟的132旅团司令部、绥西的第八师团驻地、东宁镇西大营929部队等都驻有骑兵部队,全县共有病马院4处:绥西病马院、东宁病马院、老黑山病马院、丰顺病马院(马魂碑附近)。此处病马院位于丰顺村以东马魂碑以北处,占地20 000平方米,有4栋砖瓦结构房屋。

 

(七)要塞交通
日本关东军为了将东北变成其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基地,加大推进国境地带军事化建设的“北边振兴计划”,以强化关东军在东北北部地区的军事设施和为军事设施服务的产业。重点放在军事交通、通信、航空等设施机能的整备和强化,铁路按军事战争需要进行改建,新增军用国防公路7000公里,改建8000公里,由国境第一线的军用公路、国境地带第二线的特殊道路和第三线的移民道路,构筑沿边境地带纵横交错的军用公路网,加强边境地区的航空设施,特别是军用飞机场的建设。据资料记载:所知道的飞机场有420多处,各种大型军用仓库500多个,足见其规模之大。
东宁所在的东部地区是关东军对苏作战的重点地区,所以在“北边振兴计划”的实施中给予了特别的加强。伴随着东宁军事要塞建筑工程的进行,又在东宁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造机场、铺筑铁路、公路、架设电力、通讯线路,疯狂地筹划侵苏备战,向国境大量集结部队,建设庞大的军事基地。
 

 

  1公路[《东宁县志》第431-433页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
伪政权建立后,为其军事扩张和掠夺的需要,从1933年开始,在东宁修筑了多条军用沙石公路,并在三岔口设国道局,加速进行了军用公路建设,到1936年,县内通往各军事驻地和相邻县城公路就有10多条,主要有:
(1)东宁至宁安,全长240公里。 
(2)三岔口至穆棱,全长170公里。
(3)三岔口至老黑山,全长50公里,汽车只能在封冻后行驶,牛马车可四季通行。
(4)三岔口至汪清,全长90公里。
(5)三岔口至王八脖子,全长90公里。
(6)三岔口至道河,全长50公里。
(7)东宁至金厂线:从东宁开始路经大碱厂沟、沙河子、金厂,全长65公里,路宽4——7米。
(8)南天山至金厂线:从南天山开始路经南天门、通沟岭、金厂、全长50公里。
(9)绥阳至光风台线:从绥阳开始路经纪元岭——光风台。全长32公里。
(10)绥阳至观月台线,全长40公里,路面宽5——7米。
(11)东宁至郭亮船口山线,全长19公里,路面宽6米。
(12)绥宁街的“极乐谷”(东万鹿沟)至东大川线,全长15公里,路面宽6米。
(13)绥阳至三岔口线,全长:85公里,路面宽4——7米。
(14)绥阳至鹿鸣台线,绥阳至马架子全长35公里,路面宽7米。马架子至鹿鸣台全长10公里,路面宽3米。平房至白木台、南天山全长8公里,路面宽7米,全长共计53公里。
 除以上十四条主干线外,在边境万山丛中军用公路密如蛛网,总长约800多公里。还有勋山要塞山顶的简易军用道路,宽5米,通往山下的南山村和太阳升村。军用公路沿南侧山崖边缘通往山下。
矿山村通往胜哄山有一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
南山村通往朝日山、胜哄山的简易军用道路。
庙沟沟口至麻达山山顶军用公路。此地与俄罗斯陆路接壤是边境的新立村至东宁公路的咽喉要道。
庙沟至409高地军用公路直至山顶,非常陡峭。成之字形,曲折延伸。
庙沟至三角山要塞,山下一条盘山警备路直至山顶,非常陡峭,吉普车需间歇攀登。
2、铁路[ 《东宁县志》第431-433页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铁路是配合军事要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要塞的修建需要和驻军部队增多,加紧对铁路运输建设,首先在1934年修筑了绥芬河至三岔口的轻便铁路。1939年修筑了绥阳河西至东宁的绥宁铁路。1940年修筑了汪清新兴至东宁的兴宁铁路。
   (1)、三岔口至绥芬河的轻便铁路 
该路由驻哈尔滨的日军铁道第三连队进行施工,从1934年4月10日开始到6月11日便修建完成,全长93公里。这条绥东线所经之地尽为人迹罕见的密林和层叠的山丘,在通过太平岭时不得不采取三个较大的“之”字形线路设计。它的开辟,解决了急需要向东宁地区运送大量的建筑材料,部队的调配,军需的供应等问题。
    线路是从绥芬河起,经北寒、南寒、南天门、西万鹿沟、北河沿(穿越绥芬河开始是临时架桥,1937年大同桥竣工后改成在大同桥上东侧通过)小城子、大城子到三岔口(东宁县城),从三岔口又越过绥芬河通至郭亮船口阵地,全长93公里。路轨距宽0.762米,由28吨型机车牵引,可带四五节车皮。该路只供军用。主要是运送修筑要塞的建筑材料和武器装备等物资。绥宁线开通后将次线拆除。  
(2)、绥宁铁路
    绥宁线是一条纯粹的军事线路,当时在该线行驶经过要塞地带时“百叶窗”必须放下来,不许乘客向外面观看,因为一到城子沟一带周围全是军事据点。从城子沟到东宁之间9.1公里之间的山丘上也有混凝土碉堡布置。
    这条铁路以距滨绥线以东515公里的绥阳车站为起点,沿小绥芬河南下,到达中苏国境要地东宁,全长91.1公里。由于该线通车,在满洲国内满铁经营的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全线设车站6个,信号场10个。其中有给水所3处,机车库1个(东宁车站)。有大型桥梁11座,隧道1处。路基宽5.5米,轨距1.435米,其动用土方276.8万立方米,年货运量约3万吨。
    (3)、 兴宁铁路
   这条铁路是以图佳线上的新兴为起点,向东北伸进间岛省连绵不断的山岭地带,而以绥宁线上的城子沟为终点。另有老黑山、东宁两煤矿的专用线。全长216.1公里。该线的最早勘察是1935年12月到1936年2月3日间进行的,1936年11月末起,由测量第二班完成从汪清穿过大森林到火烧岭附近,约100公里的实测工作。1937年9月20日从汪清开始铺轨,1938年3月30日铺设到80公里处,同年7月31日又从80公里处动工,10月20日抵达北荒岭,这部分路轨全是用满铁式铺轨机械铺设的。1938年6月1日,汪清至雪岭间开始临时营业,其后又继续修筑北荒岭以远线路,而且把新兴方面变更起点工程也完成了。1940年11月1日,兴宁线全线开始正式营业。年客运量9万人次,年货运量约23万吨。
   兴宁铁路沿线当时是原始森林区,藤蔓缠绕,古木参天。据《兴宁建设概要》中记叙:“本线是木材的宝库,满山都是原始森林,实为满洲所罕见,牡丹江的所需木材的90%可以从这里砍伐,满洲的林产开放将大有希望,这对满洲的开发将有重要作用”。这就是:兴建兴宁铁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1938年6月汪清至雪岭间通车试运、即开始砍伐木材。据伪满资料统计,1940年4月,汪老线(汪清至老黑山)各站发送木材8 466立方米。经过通车后的几年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45年日军投降,铁路沿线森林已被砍伐殆尽,80%的木材被运往日本。同时该铁路又是加强东宁地区军事统治,建设在远东军事要塞的重要工具。
3、航空[ 《东宁要塞阵地群》第137页宋吉庆、毕玉芬、孙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934年以后,为了对苏作战的需要,日军在东宁修筑军事要塞同时,也开始修建军用飞机场、降落场。主要用于侵苏作战时的空中作战。主要有:
   (1)、老黑山南村西军用飞机场,北面是军用仓库。
   (2)、老黑山东南“七三”军用飞机场,属定期航班,直达珲春。占地3.5平方公里,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碉堡4个。另有其他类型碉堡10多座。
(3)、绥阳二中队飞机场,占地8万平方米。有土木结构飞机隐蔽部6处,驻有守备队常用飞机4架。
   (4)、阜宁(建设村)河北飞机场。每星期三、四、六有定期班机直达新京(今长春)。
  (5)、太岭军用机场绥西旅团所属。
  (6)、二道岗子岭上军用机场二道岗子旅团所属。
  (7)、北河沿军用机场,定期航班直达罗子沟。
  (8)、东宁军用机场,定期航班直达穆棱。
  (9)、泡子沿村南军用机场。  
(10)、马营村西军用机场。
四、“功绩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证记录[ 《东宁要塞阵地群》第149-157页宋吉庆、毕玉芬、孙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关东军遗留在中国大地上的碑刻是日本侵略者自己建筑的侵略罪证的记录。近几年调查东宁境内发现的近20块日军石碑。主要有:
1、马魂碑:位于大肚川镇,新城子沟村与风顺村之间的铁路高架桥北200米处山坡上,占地面积36平方米。上部碑体为一块2.5米高自然形花岗岩石,正面中部刻着“马魂碑”三个大字,左下方刻款为“陆军中将沼田多稼藏书”后侧刻着“昭和拾八年九月建之”的字样(1943年)。下半部为水泥石头砌筑的2.4米高,5×5正方形碑座。碑座部分已经破损,只留下中间部分。在马魂碑北侧50米处,较平坦的地方,是关东军的一个病马医院遗址。据说是第12师团长的战马,经医治无效死后葬在了此处。为纪念他的战马修筑了这个马魂碑。
沼田多稼藏:关东军第三军参谋长,中将。
2、忠魂碑:目前东宁区域内发现的忠魂碑一共五块。
①、位于东宁镇民主村东山坡上“忠魂碑”,占地面积40平方米。②、位于绥阳林业局、二道岗子林场北100米的山坡上的“忠魂碑”。占地面积30平方米。③、位于绥阳林业局的二道岗子林场东南1.5公里处山林中的“忠魂碑”,占地面积25平方米。④、位于东宁镇南原橡胶厂附近山坡上的“忠魂碑”,占地面积60平方米。⑤ 、位于东宁镇万鹿沟村西山顶上的“忠魂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3、轻便铁道纪念碑:位于东宁镇万鹿沟村北部太平岭上。占地面积为4平方米。上部碑体部分是用水泥浇筑成四棱锥形,高度为2.55米,正面中间刻着“轻便铁道纪念碑”,下面有镶嵌金属板的凹槽,金属板上可能刻有修建的年款,但金属板已不存在了。下部碑座也是水泥浇筑而成。2×2米正方形,高度为1.2米。并刻划有长方形石块图案。
4、忠节碑:位于三岔口镇庙沟村北山脚下,占地4平方米,整个碑体是由一块巨大自然形花岗岩石构成。高度为1.9米,宽为0.8米。用水泥固定在地面。正面是用手工錾刻的平面,“忠节碑”三个大字刻在一个长方形框内。左侧刻款为“已亥夏岩越中将书画”背面中间錾刻的平面内部刻有“皇纪二千五百九十五年六月建之,第三师团东宁支部”(1935年6月)。该碑保存完整。
5、必胜碑:位于三岔口镇庙沟村北,麻达山要塞山脚下,碑座已无存,只留下一块自然形的花岗岩石碑体部分,高为1.6米,宽为0.8米,正面中间刻着“必胜”二字,右侧面刻着“纪元二千六百年纪念(1940年),杉莆中将兵一同”。
 6、慰灵碑:位于绥阳镇署春村东山脚下。碑座已无存,只留下一块自然形的花岗岩石碑体部分。高为1.2米,宽为0.9米。正面刻着“慰灵碑”三个大字。左侧面刻着“昭和拾八年拾月建之,(1943年)工口口口夫”,背面刻有“建立发起者,第九八军,少尉四春五郎”。
7、战车魂碑:位于绥阳林业局二道岗子林场东段西南1公里。碑体由一块巨大的自然形花岗岩石构成,用水泥固定于地面,高度2.3米,宽为2.0米,厚0.35米,正面刻着“战车魂”三个字,无刻款,该碑现存完整,无人为破坏。
8、马头观世音菩萨碑:位于大肚川镇民主村东小河边的耕地中,占地面积6平方米。上部碑体为一块人工打制的不规则的花岗岩石,长为1.5米,宽为0.4米。正面刻着“马头观世音菩萨”,下部碑座为水泥石头砌筑,3×2米,高度为1.2米。碑体部分已经倾倒于碑座旁。
9、六棱锥形碑:该碑于1967年移置到东宁镇第一粮库大门口,原址不详。碑体为一块花岗岩石打制成六棱锥形,下底每边棱长为0.33米,高约1.85米。现有1米被倒置埋于地下,地面只有0.84米,碑文大部埋在地下。在六棱体的一侧面刻着“中将沼田多稼藏书”,另一侧面刻着碑文下半部分,只有“完逐祈庙碑建设委员会”可识,其他字迹不清无法辨认。全部文字需挖掘清理得知。
10、纳奉石:位于东宁镇西山上。是一块2×1×1米的花岗岩石,前侧面刻着“纳奉”二字,中间有一圆形阴阳鱼图案,另一侧刻着“纪元二千六百年十一月(1940年),片岗部队纳”顶面是刻制的一个能存放水的凹槽。此石位于当时的一神社附近,应是神社之用物。
11、马魂之碑,位于大肚川镇、新城子沟村东400米,去煤矿的路东100米处,只残留一块碑体。碑座根据78岁的肖云秀讲,在现在碑体的东侧50米的耕地里,耕种时将其移至此地,遗迹无存。碑体为一长条形不很规则的花岗岩石。高1.4米,宽0.55米,厚0.35米。正面阴刻着“马魂之碑”四个字,背面为“昭和十七年一月,满洲第三零六部队建立。”
除上述有规模的碑刻以外,调查时还发现一些小型碑石,在绥阳镇新民村有一块“故陆军兵长下斗米德太郎阵亡地”碑。在东宁镇胡萝卜崴村有一块“中川茂”碑。在三岔口镇庙沟村的409高地上发现一块“军鸠乃墓”。在绥阳镇有一块“鸠魂碑”等。
从碑的祭祀对象看,不仅有阵亡的将士,还有竣工纪念,战马、战车、信鸽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凡是对侵华战争做过贡献者,统统都作功臣修建碑碣与以祭之,为其侵略者的后代进行功绩教育的实物。与我们死难中国劳工形成鲜明的对照。半个世纪之后,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上苏醒之后日本其右翼份子,为了树立日本的所谓形象,掩盖其罪恶的侵略历史,通过修改教科书等进行篡改历史,美化战争,以达到重塑日本形象的目的。然而当年自己留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受害国大地上的“忠魂碑”、“慰灵塔”等,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却清楚的真实的记载了他们的侵略罪行。永远的把侵略的事实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五、要塞劳工
通过调查,发现修筑东宁要塞,在这里做工的劳工分很多组,有王景荣组、田中组、飞岛组、大岭组、西松组、义和祥组、松浦组等。像幸存劳工李发、赵金宝等当地的车夫很多,他们主要用马车给要塞运送水泥、沙石、砖等建筑材料。还负责兵营的日常生活物资的运输。日军和把头对待这些当地劳工相对而言能稍宽松一些,而对外地劳工相当刻薄狠毒。根据东宁要塞的工程规模,工事的密集程度等,专家们分析,修筑这样庞大的工事大约需用劳工17~20万人左右。
根据考察东宁要塞的规模、强度、类型、设施及基础工程,可分为保密工程、重点工程、一般工程和附属工程。而每项工程多为重体力劳动,劳工每天不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劳动环境恶劣十分危险,事故伤亡经常发生。
根据调查考证得出的结论,修筑东宁要塞及其附属设施等军用工事,被日军强征的劳工有205,325,其中:被日寇直接残害死亡的劳工多达数51,027多人,与专家考证修筑东宁要塞需要17万人的结果还多。劳工在日伪的皮鞭和刺刀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终日衣不掩体、食不裹腹。数不清的劳工或因不堪奴役而死,或因工程完工后,为保其工程机密,将劳工公开或秘密处死。在东宁要塞区发现的劳工坟、万人坑就多达六、七处。秘密屠杀劳工的地点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强征妇女做“慰安妇”,为军队提供性服务。饱受摧残蹂躏的妇女能侥幸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通过调查也足以揭示日本关东军为达到侵略的目的,对中国劳工的凶狠、刻薄和残暴,他们用中国劳工的生命筑起了一道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
六、东宁的抗日武装斗争[东宁党史资料第一辑第37-51页  中共东宁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
(一)救国军两次攻打三岔口
1933年1月,王德林率救国军司令部撤入苏联后,日本军队侵占东宁县城。救国军总参议周宝中积极推动救国军前防司令吴义成,收拢救国军各部,乘日军站脚未稳之机给予打击。3月初,吴义成组织了包括张裕亭、鲍老五、朱半拉子、李三侠等救国军和山林队约2000人的队伍,摸清了城内情况,制定了攻城方案。
当时驻东宁日本守备队有日军四五百人,加上项团、警察署、保卫团等汉奸武装,总兵力近千人,他们仗着武器弹药充足,训练有素,又有工事可守,不把救国军和山林队放在眼里。
3月9月深夜,救国军各部已云集三岔口城外,切断了东宁与外地联系的电话线。10日拂晓,抗日队伍发起进攻,一举攻进县城,首先包围了警察署,劝说署内20名警察反正,接着又劝降保卫团丁百余人。驻北大街长发祥院内的30名日本军,睡梦中被枪声惊醒,未及逃跑就被全部消灭。
救国军进城后,控制了南火磨和益盛和两个制高点,架起机枪居高临下控制了城内主要街道。日军龟缩在县城西北角农会老爷庙兵营内和西山炮台。
日军在强大的压力下,准备逃走,伪项团长劝阻说“救国军系乌和之众,缺少后援,待子弹打光后必然退出,要坚守以待”。
3月11日晨,日伪军组织反攻,在中大街首先强占德顺利,在东华书局附近与救国军展开激战。
救国军在利兴福房上架机枪,控制着西面街口,阻止日军前进。这时,西山炮台突然开炮,将利兴福房屋炸塌,房上两名救国军机枪手牺牲。已投降的伪军见日军出动又调转枪口向救国军射击。西山炮队又将南山火磨炸毁,在楼上的20名战士牺牲,救国军与日军展开巷战,争夺每一栋房屋。
3月12日拂晓,救国军组织力量展开强大的攻势,再次将日伪军赶至城西北,龟缩在军营和西山炮台,坚守不出。
3月13日,救国军探知日军已至万鹿沟,恐腹背受敌,分批撤出县城。
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一百多人,缴获一批武器,迫使日军龟缩西山,不得不调援军解围才免遭被全歼的命运,戳穿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救国军联合山林队攻打三岔口,在我地下党员周保中、胡泽民的帮助和领导下,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又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对后来群众参加抗联和支援抗联斗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救国军撤出后,日军进行疯狂报复,在全县搜捕“通匪”群众,杀死200多人,并烧毁大批民房。
9月,救国军吴义成、柴士荣等联合汪清、和龙、珲春、延吉各县的抗日游击队,决定第二次攻打三岔口。
9月4日拂晓,抗日联合部队向三岔口发起攻击,很快突破了前沿阵地,接近西山炮台,日军冲出堑壕,展开了白刃战。经过半天的激战,抗日联军占领了县城大部,将日伪军压缩到城西北角。日军一面向绥芬河求救,一面出动全部兵力,进行反扑,战斗持续到夜晚,抗日队伍因弹药接济不上,趁黑夜撤出县城。
(二)长沟子袭击战
1934年12月28日,驻老黑山的伪靖安军,探得长沟子和万宝湾有抗日游击队后,在日本人连长和朝鲜翻译的带领下,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进行偷袭。夜间,敌人悄悄地摸进了长沟子屯,可是连游击队的影子都没见到。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因没有查到抗日队伍,便放火烧了居民房屋,然后奔向万宝湾村。
正在西山宿营的抗日游击队战士,看到屯子里火光,知是日伪军在烧居民房屋,激起杀敌义愤。由于游击队人少,加上装备简陋,不能硬拼,预料敌人去万宝湾,必经山下,于是就在山下埋伏好,当靖安军进入伏击圈,抗日队伍立即开火。在突击中,日本连长、翻译和战马当即被击毙,余众窜逃回老黑山老巢。
(三)头道沟诱敌战
1935年6月,珲春游击队柴世荣部开进老黑山的头道沟,得知老黑山驻有伪靖安军,威胁着部队的活动。因无重武器,不便攻坚,于是派出十几名战士至老黑山附近活动,故意让敌人发现.由于天降暴雨,伪靖安军没有出动。第二天早晨,伪靖安军一个连,沿昨天游击队战士活动路线出动,搜索游击队,伪靖安军刚进入头道沟伏击圈,柴世荣便发出攻击信号,全线开火,仅20分钟就结束战斗。打死伪靖安军100多人,俘虏10人,缴获军马10匹和一批武器弹药。
(四)老宗家后沟歼灭战
1936年10月,老黑山日军守备队,派12名日军,押着20匹驮马,驮运皮衣、毛衣、棉鞋、袜子和大米、弹药等军用物资,去片底子警备队。
抗日部队某部孔连长得知这一消息后,做好了突袭准备。日军驮运队路过老宗家后沟时,与孔连长率领的40多人的抗日队伍相遇,孔连长机智地判断敌情后,果断地下达了战斗命令,游击队迅速地抢占了有利地形,向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战斗中敌人除1名逃跑外,其余11名全部被击毙。这次漂亮的战斗,缴获了敌人全部武器和给养,游击队和那些被迫来给日军赶马驮的群众无一伤亡。
(五)杨木桥子战斗
1940年11月初,抗联五军和第二军和第一路军的第二、三方面军的260余名战士在林口县红石砬子与敌人激战后,转移到东宁县杨木桥子附近。为了补充给养,部队决定打杨木桥子。
杨木桥子位于县城西百余里的森林地区。日伪为掠夺中国木材,组织了5个组近千名工人在此采伐,并派驻山林警察60余人。驻地有炮楼和铁丝网,戒备森严。
季青、柴世荣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战斗计划。决定兵分两路,分进合击,由三方面军八团长崔贤率主力从南沟口正面进攻;二方面军七团长孙长祥率队从北沟口封锁两个炮楼,同时派人剪断电话线,截断敌人与外界的联系。另外派一个班到工人宿舍,发动工人,待歼灭守敌后,帮助部队运送物资。
傍晚,各路开始行动。孙团长进入北沟,部队已控制了两个炮楼,见南沟主力还没有来到,便抢占了森林小铺,伪山林警察队发现我军后,慌忙组织抵抗。孙团长见已被发现,便发出进攻信号。这时崔团长已率队从南沟进入,两面包围了山林警察队大院。伪山林警察队凭借院墙和炮楼负隅顽抗。抗联乘封锁炮楼和包围警察队之机,在工人的协助下,打开仓库,搬出了大量粮食和物资。经过5个多小时的封锁包围,主动撤出战斗。
杨木桥子战斗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一仗后,日寇慌忙将东宁、穆棱、宁安、汪清等地上万名的讨伐大队调进山里讨伐,牵制了日军向关内进攻的兵力。
杨木桥子战斗,鼓舞了群众抗战的信心。群众在暗中议论说“照这样干法,鬼子就快要完蛋了”。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
日本关东军肩负着对苏作战准备,在东北集结了16个兵团,共80万大军的兵力。此后到太平洋战争初期(1942年6月前),又新设置了正东面的牡丹江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正北面的齐齐哈尔第二方面军,司令官阿南惟大将。还强化关东军阵容,设置了关东军总司令部,以充实关东军的对苏战备。
1942年6月,日本海军中途岛作战惨遭失败,太平洋战争局势急剧恶化,这给日本统治“满洲国”的军事支柱关东军带来重大影响。在日本参谋本部的首脑中,出现了主张为应付恶化的南方战局,关东军对苏作战的战略防御应尽快转入持久势态的意见,开始考虑从关东军抽调兵力。1943年9月,日本重新制定战争指导方针,进一步确定了从“满洲国”抽调兵力行动。
日军东宁要塞曾被吹捧为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关东军也对其确保伪满洲国东部国防的安全寄予着莫大的期望。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驻东宁地区的日军也被大量调出,致使东部边境防备力量极其空虚。
东宁的战斗打响了。苏军首先从东面进攻,与驻扎在高安村的东宁日军警备队交火。8月9日清晨,苏军的飞机不断飞过胜哄山,在东宁、狼洞沟等地进行轰炸。在整个战役中,东西胜哄山、朝日山、荣山、出丸山、勋山等各阵地共一千余名日军守备将士中从伤亡最多的毒气弹事件开始加上其他战斗,死者共约4分之1左右。他们被放在胜哄山阵地中10厘米榴炮弹药库中。
胜哄山地下要塞,苏军久攻不下,几乎每天都有伤亡。为了尽早结束这里的战斗,苏军决定在间岛的日军战俘营里,找一个熟悉胜哄山阵地的军官前来传达关东军有关投降的命令,敦促日军尽快的投降。河野中佐在停战的当时是间岛平站基地的指挥官,在此前曾在东宁地区服过役,知晓第一国境守备队的情况,也是日军的高级军官,他被选作特使到胜哄山要塞劝降。这时,胜哄山阵地战斗已进行到第18天。胜哄山要塞的战斗,日军战斗全员1200多人,投降者901人,战死者、失踪者300多人。
胜哄山要塞的战斗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一个句号。日本关东军长期修筑的东宁要塞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全部土崩瓦解。干德拉多维奇所著《最后的一次战斗》记述了东宁要塞战斗的概况,他在最后写到:“日本鬼子开始从自己的巢穴中跑出来:首先是完好的俘虏,后面是伤号,接着是拖出来的死尸,这样的死尸150多具。”
这一切都是在1945年8月30日发生的事情。在这以前,磨盘山也被我军光荣地攻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战斗就是这样结束的[安东诺夫所著《满洲之战》一书第21页(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 ]。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宁县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