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栏目:抗联英雄 发布时间:2020-08-06 浏览量:

杨松原名吴绍镒,化名李向前、江经纬。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教育战线的优秀战士。

 

1913年3月,入私塾读书。1921年9月,考入武昌中学读书。1924年春,在陈潭秋的指导下,发起组织现代少年协社,团结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1925年8月,任《今天》杂志编辑。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1月,任共青团武昌区委书记,同年,中学毕业。1927年2月,经共青团湖北省委的推荐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员和俄文翻译。10月,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当选为中山大学中共支部局委员。1928年6月,参与筹备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六大”代表参加会议。1929年2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又被吸收为联共(布)候补委员。1931年1月中旬,杨松前往苏联远东地区的海参崴,担任太平洋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负责编辑《太平洋》杂志。按照共产国际东方部的要求,协助中国满洲省委开展各地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他以《太平洋工人》杂志为阵地,发表了《滴血的“九一八”,誓与鬼子战斗到底》的文章,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强盗的无耻谎言以及在东北犯下的侵略罪行,痛述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批驳蒋介石不抵抗的投降政策,呼唤全国民众团结一致,共赴国难。1933年1月5日,日军占领绥芬河,秘密交通站相继关闭,与境外联络濒临中断,交通联络人员相机转移隐蔽待命。他鉴于形势严峻,人员撤离的情况,指示东宁区委保存党的力量,建立新的交通联络站。

 

1933年7月,撰写了《满洲事变与满洲的中国共产党》和《满洲工人阶级的形势与革命职工的任务》。

 

1934年7月,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派,调到满洲省委指导东北地方党的工作。受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派遣回到东北筹划中共吉东特委。10月上旬,成立了中共吉东临时特委,杨松任书记,并兼任东北抗日同盟军政委。10月20日,向满洲省委写了《关于吉东反日民族革命运动的工作成绩、错误与工作的转变及布置等问题》的报告。在吉东局成立前后,他肩负使命和重任,通过交通员的接应,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东宁穿越中苏国境线,先后到东宁、密山、汪清、珲春等县及中东铁路东线的绥芬河、细鳞河、穆棱、九站等地巡视工作,详细调查研究东北实际情况。在东北工作期间,他负责领导饶河中心县委、勃利、密山、穆棱、宁安县委和苇河、刁翎、东宁三个区委以及四军、五军的工作。1935年7月25日—8月20日,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此期间,参加研究《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的起草工作。1935年9月25日,上级调他到海参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站工作。

 

1938年2月,从莫斯科调回到延安工作。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和宣传科长,并在中央马列学院任教。9月—11月,作为东北地方领导干部和抗日联军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1941年3月,中央决定出版党的历史上第一张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杨松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杨松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呕心沥血,使《解放日报》成为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武器,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杨松患上了肺结核,终因病情恶化,不幸于1942年11月23日病逝于延安,时仅35岁。

 

毛泽东主席在为杨松题写的挽联中称赞说;“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上一篇: 王庆云
下一篇: 王一知